top of page


濕版攝影技法|歷史
1816
1839
1851
1871
1884
1851年 , 在英國倫敦的一位雕塑家阿切爾 ( Fredrick Scott Archer ) 發明了火棉膠濕版,清晰而穩定的影像,立刻成為當時大眾流行使用的攝影方法 。 濕版攝影手工製作技法達10多種 , 它的呈現結果受板材 、 化學試劑 、 濕度 、 水質 、 溫度 、 時間控制等因素影響 , 具有不可控制性 , 帶給影像獨特性與個人化 , 所以沒有任何一張濕版作品會是相同的 , 是種返樸歸真裡不完美的獨特 。
而在那個沒有塑膠的時代,玻璃就相當於現代的膠卷底片,不同的是,玻璃底片還可以再用其他方式沖洗,例如藍曬、范戴克..等,顯影出的獨特古典韻味 ,都是我們的永恆回憶 。
1975
起源
同時,路易·達蓋爾則在1851年利用塗上一層碘化銀來顯影,將本來一張照片需要曝光8小時才能完成的技法,縮短到瞬間拍攝完成,用化學銀液來顯影就是濕版攝影。

福爾摩沙台灣的首次曝光
1871 年,蘇格蘭攝影師 John Thomson 利用濕版攝影技術,為台灣的歷史留下珍貴的視覺記錄,也促使我們想找回這最初的濕版工藝。

在百年的蛇腹相機前留影,參與底片變影像的過程,濕版照片中呈現的古典韻味,是數位後製無法取代的 。


國際重要性
濕版攝影重經驗與技術,在國際文化的重要性不容小覷,每張濕版照片的拍攝成本高達 $800 美元,相當於台幣約 NT$24,000,但我們希望用更親民的方式留在台灣。

古典的進步
濕版攝影由多年經驗的師傅,一步步細膩手工完成,也因為如此,過去在拍攝與傳承上都遇上不少困難,其技法在國際上也面臨失傳風險。
因此我們除了在技術上改良,將感光藥水提升到第四代,讓本來需要十分鐘的拍攝過程縮短到秒,無論大人、小孩、寵物皆可拍攝!
並透過現代的傳播方式,希望推廣濕版之美,放大這一切。





